張家界新聞網8月14日訊 (通訊員 黃岳云 陳滿愛 宋曉偉)初見吳菊,人如其名,淡雅、自然、質樸而又從容。
作為張家界市慈利縣商業(yè)幼兒園的園長,她以菊花般不畏苦寒的韌性,在幼教這塊園地里,播撒大愛大德,結下滿園累累碩果。
吳菊向記者娓娓講述了20年來的創(chuàng)業(yè)歷程。采訪過程中,聊到開心處,她莞爾一笑;談及艱辛時,她數(shù)次哽咽。
1993年,根據政策要求,慈利縣商業(yè)局改制,商業(yè)幼兒園從以前的財政撥款轉入自負盈虧,被推向了市場的風尖浪口,瀕臨人去樓空、園垮人散的結局。27歲的吳菊也曾有過更好的選擇,但她最終挺身而出,義無反顧地接手商業(yè)幼兒園。
11名教師和48個孩子,3間瓦屋加1個舊倉庫的家當,這就是幼兒園的全部。缺生源、缺硬件、缺資金。吳菊說,老師們每次出去招生都是哭著回來的。
硬件太差軟件補。一次偶然的機會,吳菊在報紙上看到鄭州一家幼教機構的幼兒早教培訓法,從未出過遠門的她,立馬一個人坐火車去了鄭州,在人生地不熟的城市,用了整整兩天,把鄭州走了個遍,終于找到了那家教育機構的負責人。在鄭州學習一周后,她把成果帶回了慈利。
靠著這一法寶,幼兒園當年就招到了90多個孩子,之后的三個月,依靠口口相傳的好口碑,孩子增加到100多個。
生源穩(wěn)定了,硬件問題再次突顯。吳菊只能一次又一次地跑,一遍又一遍地說。那年冬天,漫天飛雪,異常寒冷。她趕到張家界市,臉凍紅了,手凍僵了,頭上、身上都是雪,市財政局領導被這個“雪人”感動了,下?lián)?2萬元給幼兒園進行維修。然而,這仍只是杯水車薪。
面臨資金嚴重不足,吳菊冒出了一個大膽想法。她采取職工集資建教學樓的辦法,三天就集資了14萬元。一位建筑商人,是幼兒園一個孩子的家長,被她的精神感動,墊資400多萬元建造了一棟1200平方米的教學樓。
硬件條件的改善終于給幼兒園帶來了生機。這一年,幼兒園一下子就招收到200多個孩子,接著,300多個孩子、400多個孩子……招生人數(shù)以階梯式遞增。
之后,吳菊不斷擴大場地建設,近10年來,幼兒園更是兩次升級改造,鋪設了整體PVC運動場地,購進大型的電動玩具、蹦蹦床、多功能玩具等,每個教室也都配備彩電、電鋼琴等。
幼兒園步入良性循環(huán)的軌道后,吳菊開始關注教師們的成長。
“再苦不能苦孩子,再窮不能窮老師。”這是吳菊經常和幼兒園里的年輕老師說的話。她深知,裝備精良的師資隊伍,是不誤人子弟,是幼兒園緊跟時代步伐的需要。
她開始主動與有學前教育專業(yè)的大中院校聯(lián)系,積極接納成績優(yōu)異的應屆畢業(yè)生來園實習;她每三年制訂一份教師培養(yǎng)計劃,設立教師培訓基金及教師業(yè)務獎勵基金,將教師分成骨干型、經驗型、新手型、專業(yè)技能型等,根據教師的崗位、能力及需求派他們去師范院校進修,去上海、北京、廣州等大型幼兒園學習觀摩;她高薪聘請外教來園指導教學,并不定期請幼教專家進行講座,請有特長的外地優(yōu)秀教師介紹經驗體會。
俗話說:同行多嫉妒??蓞蔷諈s不這么認為。她說:要同道相合,同行相顧。因為吳菊辦學聲名遠揚,來取經的幼教同行絡繹不絕。對每一撥來人,吳菊都耐心細致地傳授經驗,把他們的來到當成一次很好的交流學習機會。
如今,掌聲、榮譽包圍著吳菊,但她并沒就此止步,她說:“既然命運把我和孩子相連,那么,我將和孩子們一起推動歲月的車輪,不斷前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