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外“高考”不是一考定終身
“請以下面的句子開頭寫個故事:在多年以后,他想起自己第一次與冰有關的經驗……故事須提及一雙襪子、一個紀念碑、一串鑰匙、一頭家畜和莎翁全集。 ”
“若有3個漂亮裸女站在你面前,你會選哪個?你的選擇與經濟學有關嗎? ”
這是“腦筋急轉彎”嗎?不是,這是美英兩國的“高考”試題,一個是美國學術能力評估考試(SAT)的題目,一個是牛津大學面試官的提問。
英國 考試還有后悔藥
現(xiàn)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工作的樂山·哈雷,家鄉(xiāng)在英國東南部的海斯廷斯。7年前,他迎戰(zhàn)“高考”——普通教育高級水平考試 (Alevel),期待進入自己夢寐以求的牛津或劍橋。
和國內不同,英國的“高考”是在讀“高中”階段就同步進行的,因為英國大學需提前一年開始申請。而英國的“高中”與國內也不同,那是中學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間的一個過渡階段,為期兩年。學生在兩年內用四輪考試考完,分別于每年1月和6月各舉行一輪。如果成績不理想,學生還有“后悔藥”:半年后重考,取兩次中分數(shù)較高的一次。
“我考試的時候也很緊張,那些試題光靠死記硬背是答不出來的。”哈雷還記得一道考題:如果某個國家在戰(zhàn)爭中有半數(shù)國民喪生,會出現(xiàn)哪些問題?
美國 要綜合人才不要考霸
嚴格說來,美國沒有高考,所謂的“高考”就是定期的標準化考試,主要有兩類:“學術能力評估考試”(SAT)和“美國大學測評考試”(ACT)。“我當時參加了SAT考試。 ”剛剛大學畢業(yè)的凱莉說。SAT每年舉行7次,意味著考生一年可以有7次機會。
如果你以為考高分就能敲開牛津、哈佛的大門,那你錯了。歐美許多學校并不“唯分數(shù)論”,他們需要的不是考霸,而是優(yōu)秀的綜合人才。
韓國 高考成績占比只有60%
即便是有“核戰(zhàn)爭”之稱的韓國高考,現(xiàn)在也不再是“一分定終身”。自從2002年實施新的高考制度后,高考成績在大學錄取中的比重只占60%,而高中成績和在校表現(xiàn)各占20%。
時事辣評
跳出“教考招”看高考改革
羅曉星
囿于“教考招”框架內對高考改革的各種論斷,其指向已相對明確:除去正以“小碎步”挪動的技術層面調整,更亟待制度層面的“大踏步”向前。前者包括已經開始貫徹落實的“加分瘦身”、“異地高考”等新舉措,后者則指說得多而做得少的“行政放權”、“高校自主”及“招考分離”。
在“招考分離”的探索上,高職教育已決定先行一步。然而坊間對此卻持觀望態(tài)度,原因是要消除社會對高職教育的偏見,僅此一招還遠遠不夠。由此倒讓我聯(lián)想到,看高考改革,或許也該跳出“教考招”。
其實,考之于現(xiàn)實,“一考定終身”的論調早已站不住腳。高校畢業(yè)生令人膽寒的就業(yè)難度和令人心寒的平均工資,應該沒有底氣賦權高考成為教育和招生的“指揮棒”。然而這根“指揮棒”卻依然能夠撩撥學生、家長、老師的心弦。為何?在我看來,還是因為過于單一的價值取向,決定了上大學、有單位才是“高大上”的人生,其他多姿多彩的活法則統(tǒng)統(tǒng)被歸為“不務正業(yè)”。
若社會本身的價值取向就不夠多元,對成功和幸福的定義過于集中地指向了接受高等教育。眼下即見的影響是,無論高考如何改革,教育如何改革,總會有新的問題倒逼下一輪改革,越改越好也罷,就怕左左右右地“打擺子”,總體來看還是止步不前。時下這種單一的價值取向更長遠的影響是,所有人都想成為時代列車的駕駛員,當疾馳的快車哪天擱淺了,才猛然發(fā)現(xiàn),沒人會修車。
網友微評
@佛山電視臺小強熱線:高考,一直是同一套試卷,同一個評分標準,同一個選拔制度。但是,現(xiàn)在高考要改革了,一考定終身將會變成綜合評價,平時我們所講的德
智體美勞都可能成為其中的考核標準。
@安徽省蒙城縣職教中心團委:高考改革了,教師管理制度也改革了,希望改革后的政策,能帶來新的變化……
@馳騁宏宇:呼喚高考改革2014年高考中就實行,不要拖拉,要雷厲風行,更加公平透明,自主招生嚴格制度,防止錄取時產生的腐敗關系。提高錄取率,讓高考生都能有一個上理想學校和專業(yè)的夢想實現(xiàn)的機會。
本版文字除署名外均據(jù)新華社、《北京日報》、《北京青年報》、《解放日報》